我院孙凌云、赵远锦教授团队报道一种载氧可分离微针,可实现糖尿病创面修复

发布时间:2020/4/28 14:17:44 南京市转化医学研究院 浏览:1187 次

2020年4月21日,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题为“Black Phosphorus-Loaded Separable Microneedles as Responsive Oxygen-Delivery Carriers for Wound Healing”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线刊登在国际著名杂志ACS Nano(IF:13.709)上。该研究设计了负载黑磷的可分离响应性微针,此微针具有携氧和可控释放氧气的能力,为难愈合性创面修复提供了新的思路。我院孙凌云教授、赵远锦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nano.0c01059)

氧气载体在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例如将氧气载体应用于伤口愈合、替代性输血和急性创伤治疗领域。为了满足特定的要求,人们致力于生产具有特殊功能或特性的氧气载体。有鉴于此,研究人员以生物相容性好的甲基丙烯酰化明胶(GelMA)作为微针针尖并在其中掺入一定量的具有优良光热效应的黑磷量子点和载氧的血红蛋白,以易溶解的聚乙烯醇(PVA)作为微针基底,通过模板复制的方法制备出近红外光热响应的可控氧气释放微针。

WechatIMG388.png

借助PVA的快速溶解性,在应用于皮肤后,微针基底很快溶解并脱离,将无细胞毒性、生物相容性好的GelMA尖端留在皮肤内部。在近红外的照射下,黑磷纳米粒子实现光热转化,使皮肤的局部温度升高,降低血红蛋白结合氧气的能力,导致响应性的氧气释放。为了证明这种微针的实际应用前景,研究人员建立了Ⅰ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并在其背部皮肤表面制造了直径1cm的创面。结果显示,这种氧载体微针具有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表明其在创面修复和相关生物医学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流量统计Copyright © 2004-2018 www.zhyx.njgl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南京市转化医学研究院苏ICP备11032818号 技术支持:恒网苏ICP备11032818号